日前,阿里巴巴達摩院預測了2021年科技趨勢,其中位列第一的是以氮化鎵和碳化硅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將迎來應用大爆發。第三代半導體與前兩代有什么不同?為何這兩年會成為爆發的節點?第三代半導體之后,什么材料會再領風騷?記者采訪了專家。
						
					 
				 
								
										
						
					
										
						
						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經歷了從信息化到平臺化到智能化到智慧化的過程,目前已進入3.0時代。智慧城市1.0時代以政府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為主,并沒有實現數據的橫向打通和交換共享。主要通過搭建業務系統,把線下手續轉為線上工作流程,把紙質公文和文檔轉為電子文件,并讓相關人員了解“業務現在什么情況”、“流程進展到哪”等動態業務信息。智慧城市2.0時代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應用為代表,驅動政務改革,打通政府中不同部門業務數據,然后集中到一個場景中解決。主要代表有數字政府和電子政務。
						
					 
				 
								
										
						
					
										
						
						目前威馬正在接受上市輔導階段,并擬在科創板上市,選擇與Enel X簽署合作,在此時開拓海外市場,無疑對這家企業增色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小鵬汽車也對外宣稱,首批向挪威市場出口的一百輛G3智能純電SUV已向分布于挪威28個城鎮的用戶交付,成為首個真正向歐洲消費者直接交付的中國智能汽車品牌。
						
					 
				 
								
										
						
					
										
						
						據上海市交通委科技信息處副處長王大軍12月23日披露,截至2020年11月底,上海全市已建成各類充換電設施38.5萬個,其中公用樁6.2萬,專用樁4.3萬個。另有換電站20座,全市車樁比0.8:1。王大軍還透露,上海正在加快布設充換電設施,力爭2025年之前新增30萬個充電樁。
						
					 
				 
								
										
						
					
										
						
						12月24日,安徽首個城市能源大數據中心在合肥揭牌。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下,合肥能源大數據中心將廣泛匯聚水、電、氣、熱等信息和數據,通過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政府、企業和居民提供更加精準和智慧化的服務,創造更加綠色、清潔、共享、共贏的城市數字化能源生態圈。
						
					 
				 
								
										
						
					
										
						
						1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白皮書全面介紹了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成就,分享中國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進一步增進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董志毅、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趙民、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嚴賀祥出席發布會。
						
					 
				 
								
										
						
					
										
						
						氫能源被認為是未來社會核心能源的理想資源,氫燃料電池與純電動是新能源卡車的主要技術路線。國內新能源卡車市場中,純電動卡車是當前的主流技術路線,但在相鄰的日本,氫能源是主流技術路線,那么兩種技術路線的新能源卡車,誰才能代表新能源卡車的未來?
						
					 
				 
								
										
						
					
										
						
						18日從中國投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獲悉,截至9月30日,亞洲開發銀行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中投保投融資促進項目(簡稱亞行項目)已完成放款21.83億元,擔保總額5.84億元,帶動社會總投資77.52億元,支持建設的39個子項目實現項目目標地域和目標領域全覆蓋。
						
					 
				 
								
										
						
					
										
						
						12月18日,由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中電聯電動汽車與儲能分會、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共同主辦,國家電網智慧能源交通技術創新中心(蘇州)有限公司、蘇州科技城管委會承辦的第二屆(2020)國網充換電技術創新高峰論壇在蘇州高新區召開。蘇州市副市長陸春云、國網電動汽車公司董事長全生明、蘇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毛偉、國網智慧能源交通技術創新中心董事長賈俊國,以及國家電網相關部門、國網電動汽車公司,國網智慧能源交通技術創新中心,相關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代表共同參會。陸春云、全生明以及高新區黨工委委員高曉東分別致辭
						
					 
				 
								
										
						
					
										
						
						近年來,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全力服務和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建成“十縱十橫兩環”高速公路快充網絡,覆蓋全國171個城市、5萬余千米高速公路,并不斷加強車輛到電網(V2G)等新技術研發應用,形成中國充換電標準體系,與美、歐、日并列成為世界四大標準體系,打造了全球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的智慧車聯網平臺,服務各行各業、千家萬戶,為我國能源轉型貢獻力量。
						
					 
				 
								
										
						
					
										
						
						1—11月,廣東電網公司新增投運充電樁2812個,充電樁保有量達1.8萬個,服務區域市場占有率居首,占比為27.7%,充電量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5%。今年以來,該公司大力推動電動汽車充電服務業務發展,制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規劃,分年度、分區域明確建設目標,確保充電樁區域市場占有率2021年達30%,2023年達50%。
						
					 
				 
								
										
						
					
										
						
						12月9日,由中國電力大數據創新聯盟、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大數據中心、國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國網金融科技集團)、國網信通產業集團共同主辦,國網大數據征信公司承辦的2020電力大數據協同創新高峰論壇在京舉行。本次論壇以“智引能源創新 共創生態繁榮”為主題,聚焦智能化轉型升級,探討共建大數據生態,推動電力大數據產業高質量、快速發展。
						
					 
				 
								
										
						
					
										
						
						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發布數據,捷克電動汽車發展在歐盟處于落后水平。目前捷克只擁有808個電動車充電站,僅占歐盟總量的0.4%。此外,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蘭的電動車充電站數量也很少。相反,荷蘭、德國、法國和英國的數量較多,約占歐盟總量的75%。
						
					 
				 
								
										
						
					
										
						
						“綠色發展,創新未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作為我國重大標志性工程,全過程綠色管控和全要素綠色提質,成為全球首個實現場內清潔能源車使用率100%、充電配套設施覆蓋率100%、可再生能源比例達10%以上的機場。
						
					 
				 
								
										
						
					
										
						
						12月4日,歐盟委員周四公布了一項針對運輸業的戰略規劃草案,其中要求汽車行業加快向電動化轉型。歐盟的目標是,到2030年要讓30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鑒于歐洲境內目前約有140萬輛電動汽車在路上行駛,10年內將這個數量增至3000萬輛的目標可謂雄心勃勃。研究人員預測,到2028年,將有2800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電池電動汽車上路。
						
					 
				 
								
									
				
							 
						
			充電樁是一種為電動汽車(包含純電動汽車和可插電的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補充電能的裝置,類似燃油汽車所使用的加油站或加氣站,充電樁是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