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塔式光熱電站的“心臟”,此次吊裝的吸熱器承擔著匯聚太陽能、加熱熔鹽的核心功能,其安裝精度直接決定后期運行效率。該吸熱器共設計20組模塊化單元,每組模塊長22.14米、重19.25噸,需精準安裝于219.7米高的吸熱塔頂部平臺。更具挑戰的是,吸熱管壁厚僅1.5毫米,且項目所在地高海拔、低溫、大風的惡劣氣候,以及高空作業的復雜安全風險,對施工工藝提出了極高要求。
為攻克難題,項目部創新采用“地面預裝+整體吊裝”施工工藝:先在地面將吸熱器模塊與專用托架精準連接固定,再按照對稱安裝順序進行高空吊裝。這一方案不僅大幅降低了模塊變形風險,更將安裝精度控制在毫米級,為設備長期穩定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吸熱器吊裝是光熱項目建設中技術難度最高、安全要求最嚴的關鍵工序。”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若羌項目部負責人黃棟介紹,團隊充分借鑒摩洛哥努奧光熱電站、青海海西光熱項目等國內外同類工程的成功經驗,結合若羌高海拔特性反復優化施工方案,通過實時監測風力、溫度變化并精準測算其對吊裝的影響,提前制定多套應急預案,最終實現吸熱器的“零誤差”定位與固定。
該光熱項目是若羌“光熱+光伏”一體化示范項目的核心組成部分。吸熱器投用后,將與后續完工的30萬面定日鏡組成完整聚光集熱系統——數十萬面定日鏡如同巨型銀色“向日葵”,可實時追蹤太陽軌跡、匯聚陽光至吸熱器,通過熔鹽儲熱技術實現清潔能源的穩定輸出,有效解決傳統新能源“靠天發電”的不穩定性難題。
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19.6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69萬噸標準煤消耗,減排二氧化碳188萬噸、廢水12.22萬噸。這一成果不僅將顯著提升新疆南部地區新能源調峰能力、優化區域能源結構,更能為若羌縣乃至巴州的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充足電力支撐,助力當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向賦能。
當前,項目部正在加快推進吸熱器溢光保護模塊安裝工作,全力推進吸熱器整體安裝進程。“我們將持續堅守施工一線,在嚴守安全底線、嚴控工程質量的前提下,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力爭早日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山東電建三公司若羌光熱項目執行經理張洪剛表示,團隊將以此次吊裝圓滿完成為契機,繼續探索高海拔地區新能源開發技術,為若羌注入綠色發展動能,也為中國新能源技術走向世界積累更多“高海拔經驗”。



